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核心,乡镇为连接纽带,农村为广阔腹地的一种具有行政区划特征的经济形态,它典型地体现了区域经济的特色、个性与差异。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针对农村地区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空间组成单元,研究与探讨其发展路径对推动整个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截至2023年4月,中国大陆共计拥有县域1867个,其面积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90%。在人口与经济方面,县域人口与GDP分别占全国总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52.5%和38.1%。尽管县域户籍人口数量由2016年9.2亿人减少至2019年8.9亿人,但其依然占据了中国户籍人口总数的63.9%。县域GDP由2016年33万亿元增加至2023年48万亿元,但占全国GDP比重由44.5%下降至38.3%。县域间规模差距显著,2023年,59个“千亿县”中,江苏省25个,浙江省15个,山东省12个,前三省占比88.14%。从产业结构来看,县域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2016年至2022年期间,我国县域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由52.6%下降至41.2%。
二、我国县域经济面临挑战
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困境。一是内生性经济发展不足。我国绝大多数县域经济发展仍以资源、土地、劳动力等自然要素投入驱动为主,缺乏创新和效率驱动;县域产业规模普遍较小,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难以形成集群效应,产业转型困难,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基础设施配置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县域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资源分散、利用效率低,缺乏与县域经济相适应的产业支撑,使得县域经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由于资源有效利用、公共服务质量、基础设施配置效率方面缺乏长效保障机制等,多数县域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回流劳动力的承载和吸纳捉襟见肘,难以对人才形成长久吸引力,无法支撑起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艰巨任务。三是发展后劲不足。一些县域地区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县域经济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需要直面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通过引入先进农业技术与管理思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促进农业产业朝着现代化、专业化的方向迈进。二是通过“农户+村集体+企业”三方合作等模式,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绿色生态、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民增收创造新途径。三是延伸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产业链环节,实现农产品的多元化增值,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深化城乡融合发展
一是城乡规划一体化。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城乡发展定位和功能划分,实现城乡规划无缝对接;根据县域内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口分布等因素,科学规划城乡空间布局,优化城镇和乡村的布局结构;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为市场提供清晰的发展信号和政策支持,引导资源向乡镇流动,推动城乡间的产业融合和人口流动。二是基础设施互通化。通过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破城乡间的物理隔阂,促进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资源共享;主要在交通、水利、电力方面,推进公共交通、供水城乡一体化体系建设,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的使用,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三是公共服务均衡化。加大乡村公共服务投入,提高乡村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机制,加强城乡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资源的共享和合作,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发展。
(三)全面推进绿色发展
一是通过推广环保农业技术,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发展,实现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开发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加强河湖治理和湿地保护,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四)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一是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县域经济新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跨区域布局;注重培育领军企业、链主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县域经济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二是发挥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培引,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参与县域经济发展;同时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推动县域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作 者
路 伟,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发展战略、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研究
王 娟,长期关注研究区域经济、科技管理领域